當前位置:首頁>健康科普  

警惕!青少年抑鬱症患者非自殺性自傷

發佈時間:2023-05-04    文章來源:普通精神科(女) 李丹    點擊量:
      小林是一位文文弱弱的女中學生,平時見到毛毛蟲都嚇得跳起來,最近父母卻發現她的手臂上刀痕纍纍,盤問才發現是小林自己劃傷的,大吃一驚的父母趕緊帶她到河南省洛陽榮康醫院就診,診斷後發現是抑鬱症導致的非自殺性自傷行為。
      1.什麼是青少年抑鬱症非自殺性自傷?
      眾所周知抑鬱症的主要表現為心境顯著而持久的低落、興趣減退、意志不足,是青少年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是導致青少年自殺的重要疾病之一。近年來已成為社會關註焦點。
      非自殺性自傷(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為是一種不被社會文化所接受的不以死亡為目的反覆傷害自身器官和組織的行為。臨床上青少年抑鬱症患者中伴有NSSI者高達44.8%,研究表明NISS行為可誘發愉悅體驗,並使得個體暫時擺脫負性情緒影響,所以NSSI會使抑鬱症患者的自殺風險增加7倍以上。
      2.導致青少年抑鬱症患者NSSI的原因什麼?
(1)個體心理角度 青少年在心理髮育上還不成熟,人格尚不完善,受到外界環境影響與刺激時極易產生錯誤的觀念,同時青少年群體應對這類影響所產生的自我保護機制並不強,因此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的青少年產生了較大心理壓力並導致情緒問題或精神疾病。
(2)家庭教育角度 問題家庭的冷漠、暴力等造成青少年對家庭的否定,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長期無父母陪同的青少年在家庭關愛缺失,父母對孩子情緒變化無法感受,孩子認為自己不被愛,無安全感等都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3)校園教育角度 學習壓力如由於成績、排名壓力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逐漸形成心理壓力,這種狀態下不斷累加的心理壓力可能會無法自我疏導。除此之外,校園霸凌也給青少年形成很大的心理傷害。
(4)社會教育角度 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人、事、物都能夠對青少年群體的思想、意識、行為造成一定影響。如不健康網絡環境傳播誘導性暴力傷害信息,或虛擬游戲環境導致非現實感等都是造成的非自殺性自傷的主要原因。
      3.怎樣識別青少年抑鬱症患者NSSI?
      NSSI前期臨床表現主要為失眠、失神、食欲不振等,後期表現為持久的焦慮抑鬱情緒伴隨自傷行為,主要包括反覆切割皮膚、撞擊、啃咬、灼燒、拉扯頭髮等自傷行為。某研究顯示99例中學生抑鬱症患者,45例發生過非自殺性自傷行為,採用的自我傷害方式包括搔抓13例、擊打9例、啃咬8例、切割8例、妨礙傷口愈合5例、拔頭髮2例等;自傷部位包括手17例、頭皮10例、手臂7例、大腿5例、嘴唇3例、臉部2例、腹部1例等。因此,家庭和校園對於青少年身體莫名的損害要有警惕並積極關註。
      4怎樣預防青少年抑鬱症患者NSSI?
(1)個體心理調適 如果遇到青少年有NSSI傾向時,可以教會他一些小方法。譬如手握冰塊,感受涼意,挑動皮筋,感受疼痛,紅筆劃線,模擬傷口等;也可以拍打枕頭、大喊大叫發泄情緒或寫出所想,將其撕掉或保留;同時向專業人士需求幫助。
(2)在家庭教育中,應盡可能給予青少年健全良好的家庭氛圍,促進其心理健康。不能長期陪伴孩子額家長,經常與孩子線上溝通交流,使其能夠感受父母對其的關愛與教育。
(3)在學校教育中,應構建良好的校園教育氛圍及環境,不以成績論英雄,給予鼓勵,建立師生關係與生關係。更需要杜絕校園欺凌現象,將不利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為扼殺在搖籃中。
(4)在社會教育中,應提供給青少年更加積極正面的教育,塑造良好道德行為,加強監管,減少不健康、誘導性網絡信息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
      健康教育小貼士

      在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可從個體心理、家庭、學校、社會等多個方面進行預防、教育引導。建議必要時請帶孩子到正規精神心理專科醫院進行篩查、藥物治療、心理咨詢或者危機干預,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為青少年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編輯:宣傳科


 

上班時間服務電話                         
投訴咨詢:0379-63789089      優撫政策咨詢:0379-63769958      
門診服務平臺:0379-63769888    醫療業務咨詢:0379-63769986
其他時間服務電話 18203793068   

地 址:洛陽市瀍河區白馬寺路490號  郵 編:471013 傳 真: 037963783580 
版權所有:0 E-Mail:hnslyrkyy@126.com 咨詢電話: 0379-63769885


備案號:豫ICP備16017761號-1